“悄悄问圣僧,女儿美不美......”
看过《西游记》的人,想必对“女儿国”这个地方都不陌生。很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女儿国,只不过是《西游记》的作者吴承恩杜撰出来的一个地方。但实际上,这个“女儿国”还真不是吴承恩的杜撰。

玄奘的《大唐西域记》里记载过这样一个地方:“境北大雪山中,有婆罗吸摩补罗国。世以女为王,因以女称国……气候寒烈,土宜宿麦,多畜羊、马。其地东接吐蕃国,并接于阗国,西接三波诃国。国中皆是女人,略无男子……”
按照《大唐西域记》的记载,玄奘法师当年曾到过一个叫作“婆罗吸摩补罗国"的地方。这个国家的北面是无尽的雪山,东边是吐蕃,西面是三波诃,是一个处于母系氏族制度、还未被吐蕃政权吞并的地方政权。经后世学者考证,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西藏阿里地区的普兰县。

一、
在象雄文明中,普兰这块地方原名叫做“不让”。“不”的意思为“雪”,“让”的意思为“山”。“普兰”就是雪山环绕的地方的意思。
位于群山之中的普兰县,平均海拔3800米,处于冈底斯山和西喜马拉雅山的峡谷之间,是中国、印度、尼泊尔三国交界处。

在普兰,你总能听到当地人经常自豪地说“天上阿里,人间科迦”这样一句话。他们口中的“科迦”,指的是坐落于孔雀河下游、距普兰县城18 公里的科迦。
沿喜马拉雅山南流的孔雀河,在穿过普兰县城后,经科迦的斜尔瓦山谷流进尼泊尔,这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绿洲村庄,自古以来就是西藏与尼泊尔、印度贸易的一个重要通道,以及国外香客朝圣的必经之地。
“科迦村”还有个名字叫“廓迦村”,这个名字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。

公元996年,普兰王阔日和长子拉德,铸造了一尊罕见的银质文殊菩萨像,用一辆木轮马车运往仁贡,经过科迦村附近时,马车轮子被石头卡住,轮子空转,不能前行。
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时,佛像开口说话了:“吾依附于此地,扎根于此地。”从那以后,运送菩萨像的那些人们就选择定居于此,并将这里称为“廓迦村”。
“廓”在藏语里有“转”和“车轮”的含义。“迦”有安身、立足和扎根的意思,“廓迦”两个字连起来,在藏语中有“定居”的含义,寓意是把全村人的精神寄托在这,世世代代安居在此,安定在此。

这个充满传说的古村,如今正依赖于三国交界的特点成为阿里地区的典型边贸村。2018年12月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科迦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2019年1月,科迦村又入选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。
科迦村往南,有一条通往中国与尼泊尔边境斜尔瓦口岸的千年古商道。所以一直以来,科迦村便是中、尼两国香客前往神山圣湖朝圣的中转站,以及中尼商人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。

据当地人介绍,科迦村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,完全是拜美丽的孔雀河所赐。这里在地处孔雀河谷,美丽的孔雀河从这里蜿蜒而过,穿过喜马拉雅山脉的连绵群峰,流入尼泊尔,最终在印度境内汇入恒河。
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,河谷往往成为人们最易利用的通道,尤其是在类似喜马拉雅这样峰峦连绵的地方,河谷更是人们南来北往、沟通交流的重要走廊。

二、
距离科迦村不远的孔雀河上,有一座铁索桥,桥的两侧挂满了经幡,五颜六色的丝带随风飞舞。这些经幡都是朝拜的人途经此地,一条一条挂上去的。过了这座铁索桥,就到了尼泊尔的柚莎村。
普兰有两件独具一格的特色,都与科迦村有关。其一是独一无二的“孔雀服”,其二是“男人节”。

科迦村的“孔雀服”不同于西藏其他地区的藏族服饰。传统藏族服饰多用氆氇做成圆帽、彩色织物拼接成几何形状色条的披风,而孔雀服是一种用蓝棕色绸缎面料织成的藏袍,内里为白色羊皮,边缘镶较窄的水獭皮。
头上的藏帽形如月牙,前面垂挂一排银链,犹如古代帝王冕冠上的冕旒,上面缀有松石和珍珠,尽显富丽华贵。
这套美丽的服饰背后,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。
据说很久以前,普兰王子诺桑爱上了一位在仙湖中沐浴的孔雀仙女,并将一串项链分成两半,送给仙女以为定情信物。诺桑的嫔妃们知道后,非常嫉妒这位仙女,于是趁王子带兵远征之际,想杀掉仙女。正当这些嫔妃准备动手之时,仙女带上王子的半串项链飞走了。

王子归来后,发现仙女飞上了天,伤心不已,便带着另半串项链四处寻找仙女。经过千难万险,这对有情人终又相逢。
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美丽的仙女,便模仿孔雀开屏的样子,制作了一套“孔雀服饰”。2008 年,这种“孔雀服饰”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如果您在每年藏历二月十日至十六日来科迦村旅游,就能看到科迦村的另一特色“男人节”。每到这个节日,科迦村男人都会聚集到科迦寺广场前,一边喝酒一边谈天说地,妇女们则身着盛装,给男人们敬献青稞酒、酥油茶。

关于这个节日也有一种传说,说古时候科迦村原是女性当权的“女儿国”,男人的地位要低于女人,但却要担负着狩猎、农耕、征伐的任务,不免有些怨言。
女儿国的女王于是专门给男人们制定了个节日,让男人在这个节日里得到休息和享乐,用以犒劳男子的辛苦付出。今天,科迦村这个独一无二的节日,成了引外地游客的一个亮点。

三、
科迦村总面积340平方公里,人口并不多,只有148户,698人。村民主要种植青稞、冬小麦、油菜、土豆、藏萝卜和白菜为主,近些年来,村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,到2018年底,科迦村经济总收入就已达到了4000多万元,人均收入8246元。
科迦村的很多年轻人,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畜牧业和种植业,而是加入了经商的队伍。对于他们来说,经商的确有着比其他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,因为从村子往西二十多公里,便是著名的普兰边贸市场——当地人都习惯叫它“塘噶市场”。

塘噶市场坐落在普兰县城西边河畔的台地上,规模并不大,但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虽然没有高楼大厦,店铺都是用河边的鹅卵石垒起来的简易小房子,但每天人来人往,进进出出的商人络绎不绝。
倘佯在这个市场上,你能看到有来自印度的红糖、印度香;尼泊尔的大米、荞麦、虫草;西藏的酥油、藏红花,以及商人们从内地贩运来的家电、化妆品、手机等等。
塘噶市场的管理人员不多,但很少发生纠纷。不管你是来自印度、尼泊尔,还是北京、上海;不管你是藏族还是汉族,大家都非常友善,很少发生以次充好、克斤扣两的行为。也许这正是这个小小的市场能保持繁荣的原因吧。

比努是位在塘噶市场上经营一家小餐馆的尼泊尔人。他的餐馆不大,主要以卖尼泊尔流行的一种名叫“香木哲”的咖喱饭为主。
比努的家,在孔雀河对岸的雨莎村,距离普兰并不算远。虽然比努夫妇都很勤劳,但在尼泊尔仍然过得很贫穷,所以心眼比较活络的比努,冒出了来塘噶市场开一家尼泊尔餐馆的念头。
由于物美价廉,诚信经营,经过几年的奋斗,比努的餐馆越办越红火。从刚开业时的一张半餐桌(那半张餐桌其实就是用两根木棍顶着一块木板),发展到拥有近三十平米店面、内设八张餐桌的餐馆。餐馆还开辟了配有空调和VCD的两间雅座。

曾有记者来过比努的餐馆,在用完餐后采访比努,问他一年能挣多少?这个尼泊尔男人红着脸不肯回答,只说在这里干一个月,比在尼泊尔干三年的收入还要多。
在塘噶市场,像比努这样的尼泊尔人很多。他们带着梦想来到这里,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,每个人都值得尊重。

四、
科迦村的男人们外出做生意,女人们也没有闲着。她们在村妇女主任多吉玛的带领下,成立了“科迦村妇女合作社”。
将村里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、无法出门打工的60多名妇女集中起来,将村民们种植的农作物进行加工销售。目前这个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集清油加工、糌粑加工、茶馆等经营范围的经济体,并被阿里地区妇联评为“巾帼创业基地”。
妇女合作社的任务,是组织妇女们在新开垦的平整土地上种植油菜和豌豆,然后进行深加工出售。她们用土法将油菜籽榨成油后,装到贴有标签的桶里出售,豌豆则通过水泡、翻炒、磨粉等工序,制作成豌豆糌粑,都很受市场欢迎。

几乎每位来科迦村旅游的游客,都会被妇女合作社生产的天然无公害农产品所吸引,尤其是她们生产加工的菜籽油和豌豆糌粑。
曾有一位游客一次性就购买了近万元的菜籽油,准备带回去送给亲友。这位游客说:“这里的菜籽油很香,纯天然,全是她们自己榨的。小瓶75块,大瓶100块,也不贵。”
在一次采访中,合作社的女社员米玛桑姆,便曾得意地对记者说:“我们家去年收入2万多元,虽然大头还是男人挣的,但我利用闲暇时间为家里挣了钱,还是很自豪的。”

俗语说,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。流经科迦村的孔雀河,为这个村子带来了丰富的砂石资源,所以科迦村不擅长做生意的那些男村民,则在村里的帮助下,大多干起了开采砂石的工作。
虽然普兰县内有着多个采砂场,但由于科迦村口的孔雀河那一段河床最宽,也最方便司机们装车,所以每天都有很多辆大卡车停在科迦村口,排队等着拉沙。
旦赤是科迦村最成功的砂石商人,在致富后,他坚持每年拿出砂石料场20%的收入,用于帮助困难群众。同时,旦赤还积极为村里争取项目,组织劳务输出,被评为“全国优秀农民工”。

科迦村地处祖国边境,属边境一线村,距边境线仅 8 公里,与尼泊尔仅有一河之隔。每年都有大批在普兰市场做生意的尼泊尔商人,带着货物从这里往来。
虽然大多数尼泊尔商人都是合法经营的商人,但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迹其中,想溜进中国搞破坏。所以科迦村的每个人都知道,自己肩负着守卫神圣国土的职责。
仁青旺姆是村里的女护边员,她是从父亲尼玛多多这位老护边员手上,接过“护边”的接力棒的。尼玛多多老人从二十多岁起,便开始在边境线上巡逻,40 多年来,科迦的边境线每寸土地上,都留下了老人的足迹。

在巡边守边的日子里,老人每天要走三四十公里的路,鞋子磨烂、脚底磨破是经常的事。后来年纪大了,走不动了,老人又把护边的接力棒交到了女儿的手上。
仁青旺姆记得,父亲常对自己说,护边工作很重要,“护边是国家的事,也是牧民的事,没有国家的边疆和平,哪有我们牧民的幸福生活。作为一名党员,这是党给我的任务,也是党给我的一份荣耀。”

对于护边工作的重要性,仁青旺姆也有着自己的理解。她说:“现在祖国发展日新月异,老百姓对生活都充满信心。但我们也要居安思危,护边工作一天都不能放松,我们每天坚持巡逻,保护好我们的美好家园。”
虽然在《西游记》中,“女儿国”的国民们生活得都很幸福,但那毕竟只是传说中的故事。
在仁青旺姆的心中,今天的科迦村,一点也不输于人间天堂:阳光下,年少的孩童在嬉笑打闹,年迈的老阿妈捻着手中的纺锤,牧民悠闲地牵着牛走在田边,宽敞明亮的新式民房,成片的青稞田……这不正是藏歌中所唱的那种“简单的幸福”吗?

五、
每次巡边时,仁青旺姆总能看到对面尼泊尔的雨莎村。相比中国这边,雨莎村大多是低矮的平房,墙壁都是用削平的石块堆砌而成。很多房子没有盖瓦,只是用从普兰买过来的彩色塑料布蒙上,再在上面压上石头,防止大风一刮,将房屋掀走。
雨莎村的海拔5000多米,可以耕种的土地很少,所以村民们大多数时间都无事可做,都静静坐在家门口,不时地朝中国的方向张望,眼中充满了好奇,更充满了渴望。从外面看上去,村子出奇的安静,除非有游客经过,才会引起一阵围观。
雨莎村无论男女老少,穿的都很破旧,脸蛋黑乎乎的,挂着真诚的笑容,如果你给他们分发了糖果,他们会开心好几天。

雨莎村的男人们,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给商人们当挑夫。由于尼泊尔境内基础设施发展滞后,所以尼泊尔商人在塘噶市场进完货后,由斜尔瓦口岸进入尼泊尔,仍需要用人背畜驮的原始运输方式,将货物运回自己的仓库。
所以当挑夫,便成了雨莎村的男人们在种地之外挣钱的唯一方式。但这种挑夫的报酬很低,并不足以改变他们的生活。
近年来,也有一些尼泊尔人进入普兰打工,有一些来自雨莎村的尼泊尔人,甚至也来到了科迦村寻找工作。
村民巴桑昌吉正在建新房子时,便有位亲戚带着两名来自雨莎村的尼泊尔的青年找上门来,问巴桑昌吉需要不需要雇建房的小工,还说这两个尼泊尔人在普兰帮人造过好几座房子,很有经验,且人也勤快。

见两名尼泊尔人长得挺壮实,巴桑昌吉决定雇下他们,工钱是一百块钱一天。这个工价显然超过了两人的预期,两人激动得朝巴桑昌吉连连行礼。巴桑昌吉告诉他们,大家是隔着一条河的邻居,他也希望河对面的尼泊尔人民能过上好日子。
但在仁青旺姆的眼里,雨莎村的生活状态还很原始,可以说和几十年前的西藏差不多。虽然都处在两国交界处,但是跟普兰有着天壤之别,可以说是“一桥之隔,隔出了两个世界。”

参考资料:
《西藏人文地理》杂志:《边城记事——普兰科迦,边陲古村的欧珠啦》
《瞭望》周刊:《孔雀河畔的幸福家园》
-END-
作者:理理
编辑:墨浓